626

喂!你还集邮吗?

由于有些集藏者,对集邮取向认同的曲解,受到邮票市场价格连年低迷不稳定的拖累,加之社会邮票炒作者唱衰集邮声音的影响,使得为数不少的人,退出了集邮的队伍。如果初始集邮的人,懂得了什么是集邮,从而不受他人的误导和干扰,也许这样的现象就会少一些。

老舍先生曾经在1959年为《集邮》杂志就题写过一首集邮诗,寓意深刻:集邮长知识,嗜好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

集邮的本质,是个人一种嗜好。所谓"嗜好”是对集邮的酷爱、痴迷。一个几十年的老集邮者,可谓对集邮是一生的爱好。他们著书立作,对邮票的研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对待邮票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喜欢。有些邮迷为了买上一套自己倾心的邮票,起五更睡半夜在邮票公司门口排队。个别人对此行为不十分理解,嘲讽这些邮迷是“神经病”。更有心态扭曲、口是心非的人,一边唱衰集邮不景气,一边又去抢购邮票。邮票发行量大了,劝人不要购买,说是“臭大街了,没人要了";发行量小了,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埋怨买不到邮票。如果真对集邮不感兴趣了,何必伤神费力的说三道四,终结了集邮,不就一切都安好了吗。

真正想要集邮,首先要摆正位置,最好是由衷的爱好,再论经济价值。老舍先生的四句诗,在这方面已诠释的很精辟了。如果摆不正前提,何必劳神费心费力。奉劝把邮票当做股票来炒作,梦想发财的人,还是尽早收手,放弃集邮吧。

年长的集邮人,总是喜欢回忆(五六十年代)儿时纯真无邪集邮年代。那时候的集邮都是简朴、分享、交流,经济概念十分淡薄。

时代在进步,目前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邮票已被视为商品交易。邮票的使用功能在衰减,甚至有的西方国家开始停止制作发行邮票。国内有些收藏邮票的人,受邮票市场价格低迷的影响,对邮票升值失去了信心,想出让邮票,而交易的门路又遭到了瓶颈。有个别老年集邮者离世后,遗留的邮品因儿女不懂集邮,而遭到不公的待遇。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唱衰集邮者却添枝加叶,加以口蚀,趁机贬低集邮爱好的活动,认为集邮活动己是夕阳日下了。其实,真正的集邮人,从来没有以邮票收集做发财梦。生前鉴赏爱好、收藏,仙逝后,传世也好,处理也罢,就顺其自然吧。

邮票是出自西方国家的产物。1878年我国才首发第一套大龙邮票,比英国人发行的黑便士邮票至少晚了三十八年。以往的集邮是少数人、有钱人的娱乐,而真正形成全国集邮热,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十分活跃,对收藏有了极高的热情。因此,中国就产生了“特色”的集邮方式。出现了小本生意的、以邮养邮,资金雄厚的、开始在全国屯集邮票,进行投资、投机。二十一世纪开始,有了股市形式的电子盘,对邮票市场的行情分析,已然全都是股市的行话,完全脱离了集邮的初衷。"集邮长知识,嗜好颇高尚"己荡然无存,苍白无力,看不到一点集邮文化的影子。

因邮票"出身”不好,是产自西方国家,不象中国传统的书法、字画、体育、戏曲、古玩,被人们普遍的看重,并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重视。在国际邮坛上,中国的话语权又很轻微。因此,集邮人再努力,想让集邮文化地位提高,而先天不足的出身,社会生存环境的不乐观,是阻碍集邮发展的壁垒,也是影响新人(青少年)集邮兴趣的因素。

以往唱衰集邮的人,对集邮的理解浅薄扭曲,眼里只盯着新邮和邮票升值,真正集邮的意义却一知半解。

初始集邮的人,首先要选对目标。集邮不只是购买新邮,集邮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把自己收藏的邮品,制作成邮集,参加集邮展览,尽而展示自己的作品。参加集邮组织的各种活动,交友、交流,丰富集邮知识。收集实寄封、戳、片,对各种邮票、邮品加以研究,并写作、发表自己的文章。集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能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给予活力。如果选对集邮的目标,不论集邮形式怎么变化,既使某一天邮票停止发行了,邮寄通信失去了。集邮活动仍然不会完结,社会收藏也不会停止。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集邮会产生新概念。说不定集邮者又会更新了理念,还回归到朴实无华的“集邮长知识、嗜好颇高尚”的初衷集邮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