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史上最惨纸币!沦为厕纸,家家都有!现在涨了!

最近刷到一个有趣的事。一个簸箕竟然是用纸币糊的,而且还是正儿八经流通使用过的货币!往下看评论区,不仅用来糊簸箕,这些纸钞在当时老百姓的手中可以说是充分“物尽其用”首先是“擦屁股神物”还有糊墙糊缸,做纸浆的甚至还有网友诗兴上来了吟诗一首:到底是何方神物如此遭“万人嫌”揭晓——图源@慕森堂织绣没错就是我们的法币、关金券和金圆券。不了解的网友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货币改革与通货膨胀法币、关金券和金圆券三者都是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简单给大家梳理了一个表格。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时期),我国是银本位制度,也就是用银元银票作为法定货币,著名的袁大头银元就是在这一时期发行的。当时一块银元能在北平吃顿涮羊肉,在上海吃两套西餐。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白银法案》导致国际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政府急了:“白银全上交!以后用法币”老百姓半信半疑交出银元,换回印着孙中山的钞票。法币即为当时指定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一开始就与英镑相挂钩,后来改为与美元挂钩,所以看起来也像一张外币。民国29年(1940年)中央银行发行之法币但到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打仗烧钱,政府狂印钞:1937年14亿法币 → 1948年604万亿!物价也跟着疯涨:1937年:100元 = 一头牛1941年:100元 = 一袋面粉1945年:100元 = 两个鸡蛋1948 年:100元= 0.002416两大米(每斤16 两)而关金券原为海关纳税凭证,1942年因为法币贬值,以 1关金=20法币进入流通。关金券但后期面额也飙升至万元级,票幅却缩小,形成“大面值小纸张”的荒诞现象。为了解决这一乱象,1948年政府拍胸脯:“新钞金圆券!1元兑金量0.222克!”以1:300万法币的比例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金圆券。金圆券同时还要求百姓用黄金、白银和外汇兑换,不少人咬牙将自己积攒的黄金交了出去。但没过几个月就傻眼——金圆券发行10个月的贬值速度,比法币发行14年的贬值速度还快得多。“百元1粒米,10万1寸布。金圆蒋光头,哪得不呜呼。”的顺口溜唱响在国统区的大街小巷。
钱成了糨糊物价飞涨也成了民国这段时期的时代特征,恶性通货膨胀影响到了各个阶层的生活。1948年市民携带大捆钞票上街买东西“上等人家吃高梁米,中等人家吃豆饼、豆渣,下等人家吃草根树皮”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为了有口饭吃不惜坐牢,连当时大学教师一个月的收入也只够买半石米。1948年老百姓正在争抢洒落在地上的米粒如今看这一簸箕的纸钞像是一场“笑料”,不知道这也是时代的眼泪,多少百姓拿着一摞摞的钞票却吃不上一碗白饭。也验证了那句话当钱不如纸,最先被糊弄的永远是普通人;而当权者失信之日,便是货币变糨糊之时。看完的朋友也许会疑惑,毕竟也算是老钱币,到现在真的还如此不值钱吗?其实也不然,比如前几个月一张品相较好的金圆券以近7000的价格成交。一些少见品种甚至还能卖到近万元。历史告诉我们贬值与增值一直在发生,阶段不同,钱币的价值自然也会不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扒扒家里的墙缝,说不定就塞着几张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