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

还能堵住新邮“决堤”的低面值价格吗?

目前,邮政有关部门一再采取措施,对邮票发行工作、邮票减量、调查市场行情,服务调查问卷,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邮票升值、活跃邮票市场的价格提升,缓解邮票市场低迷及不景气的状况,做了最大的努力。

当前,邮票评级拍卖,使邮票精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刺激了一部分人的收藏热情,老纪特及JT以前发行的一些热门邮票的价格随之上涨。对这一轮的炒作热潮,邮人褒贬不一。这一小拨上涨浪花,也不免会有产生置疑的声音。然而,发行的大部分新邮邮票依然我行我素价格低迷,面值破发。

资深的集邮人虽然对邮票的炒作,关注度不太热情。但是,做为收藏人,都不希望自己收集的邮品贬值,甚至跌破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手里的藏品增值保值,其收藏的热情也会信心倍增。

目前,手里有大量屯积邮票邮品的邮商,期待升值出现奇迹,能收回成本,甚至赚得利好。集邮收藏者也希望邮票市场,集邮风气回归正常。邮人们的期待,总是不尽人意,刚买的新邮,没有多长时间就又遭到打折,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这是集邮者更是邮票投资人疑惑不解,共同探讨的烦恼。

首先,邮票炒作热潮已时过境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收藏刚刚兴起,当时只有股票和邮票成为当时的热门可炒作的产品。随后在圈内出现了一批邮商,在全国各地收集邮票炒作差价,赚得大钱。紧跟随后,邮票市场价格扶摇直上,新邮价格一路标升。八十年代初期,邮政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将邮票作为商业利润,发行纪念、特种邮票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集邮收藏的需要。

 


1985年邮政发行部门加大了熊猫小型张发行量。市场价值规律不容置疑,由于当时邮票市场不成熟,使得大量屯积小型张的投机商,资金血本无归。而邮票行情价格,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公元1987年才有些缓解。

 


但是,好景不长,邮政发行部门,一味地打击邮票市场炒作价格,当时出现了竹子邮票小型张,发行了四千多万枚的神话记录。

 


还好,那时候是笔写邮寄的通信时代,邮政寄递领域还能不断消耗这些邮票、邮品。有炒作经验的邮商也规避了发行量大的邮票投资,炒作的技巧也再不断提升,减少投资损失,将邮票炒高就拋,赚了钱就解套。而存世量小的邮票价格,联带逐步在攀高,并孕育出首轮生肖猴票价值高涨的奇迹。

其次,21世纪,通讯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邮票邮品消耗大幅跳水,邮政部门的商业利益开始加大,由事业型转化为企业型,邮票邮品的发行销售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邮票邮品成为纯粹的商品,邮票市场完全是邮商大宗买卖,“集邮”已经兑变为买邮倒邮了。而邮票预订,也已经分成了两大块,个人预订及大户预订。邮票分公司为完成上级的销售任务,将大量邮票预订给大户,而冲击邮票市场价格的因素,这部分人的作用不容小觑。

因此,要解决邮票正常升值,首先就要真正为集邮人着想,拋弃商家的私利,回归集邮初始。

第三,必须改变邮票销售形式,使用预订+发行销售双轨模式。除了每年对老预订户信守承诺以外,发行日应敞开供应,实现承诺发行期间有票卖,而且,集邮人随时都能买到邮票。疫情期间网上预购,应该充足。邮政邮票公司由销售任务,转变为销售利润受予者,以经济利益刺激销售热情。改变饥饿消售办法,让售后服务点评,成为政绩标准。

取消过度包装,加大销售裸票为原则的力度。邮票大户,应归为二次销售客户,归统为邮票总公司有计划批发,防止以低面值销售。以满足散户销售为原则。恢复邮票的邮寄功能,发行日过后,满足邮政零售网点剩余邮票供应。严格控制搭配销售,损害集邮者利益。对于短腿邮票的发行供应,应首先满足资深邮人至少连续十年以上的老预订户的需要,鼓励集邮人常年预订邮票的信心。

坚持控制邮票发行量,吸取教训,防止反复冲击邮票市场,保持稳定的邮市价格的平稳。首先,邮政部门要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不在将发行的邮票做为经济指标和商品销售利润看待,回归到邮票是邮资凭证的本来面貌。统计清查各邮票分公司邮票库存量,盖销一部分邮票做活动宣传,剩下的一部分销毁或少量库存。减少流入二级市场冲击市场价格稳定

 


最后,邮票发行量及邮票销售的两大问题,不彻底解决,现形的邮票市场行情低迷,是永远解决不了的沉睡魔咒,拖累着广大集邮人的兴趣及邮票投资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