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首日封邮集,欢喜后的期待


开幕在即的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邮展,赢得众多邮人关注。大家的侧重点不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8大类展品中数量最少的试验集邮类,共有6部入选,其中一部是原地邮集,5部是首日封邮集。

原地邮集,自从在2018常州全国邮展上展出后,已渐为人们熟知。而首日封邮集,虽在省市级邮展中出现,但在国家级邮展层面,可谓首度登场。其实早在去年2月,全国集邮联就发出“关于昆明全国邮展新增首日封集邮类的通知”,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无奈受疫情影响,全国邮展一推再推,邮人尚无缘目睹国展上首日封邮集的风采,此番粤港澳大湾区专项性国家级邮展,终可了却我的心愿。

首日封伴着1840年邮票诞生而自然形成,到了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专为集邮目的而邮寄的首日封。我国在1957年11月7日发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邮票时,中国集邮公司首次正式配发了首日封。自此开始的邮票首日封,为我国集邮百花园增添了一朵绚丽夺目之花。

余生亦晚。待我1982年在《集邮》杂志上看到新中国最佳首日封评选消息,才知道了有首日封这一品种。那次评选,是从中国邮票总公司成立至1981年年底,共设计的近400个首日封中,推荐了96个候选首日封,再由集邮爱好者进行投票。直到评选揭晓,专家品评获奖首日封时,我茅塞顿开,彻底爱上了它。

首日封设计之妙,既要扣准邮票主题,又要拓展邮票空间,通过邮票、信封和邮戳图案的有机统一,让观者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熏陶。那次共有10枚首日封获奖,我最喜欢其中的3枚,一是《辛亥革命五十周年》首日封,设计者惜墨如金,信封左边只画了一把指挥刀,把象征大清封建王朝的顶戴花翎帽打翻在地,如此凝练笔法,把辛亥革命的对象、性质表达了出来,意义深刻,不同凡响。二是《庚申年》首日封,左下角就一团黑心红日,和右上角那只神奇的红底黑猴遥相呼应,巧妙地把难得一逢的正月初一日全食同庚申年联系在一起。三是《中国古代建筑——桥》首日封,信封的左下角,画了一个古人和象征河流的水波,行人急急赶路,却被大河挡道,“欲济无舟楫”怎么办?他抬头眺望,眼光正与贴在右上角的4枚《桥》邮票相遇,如此紧密而又奇巧的关联,怎一个“妙”字了得。

3枚我并不拥有的首日封,却引领我遨游在首日封的海洋。随着收集品种的增多,我也尝试将首日封引进邮集编组,不过我编的是专题邮集,按规则只有邮戳是有效素材,就如那栩栩如生的盼桥人,皆属无效信息。我只能将首日封“委屈”地开天窗,或索性剪片。

这当然无可非议。不同类别的邮集编组,就有不同的规则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好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专门公布了《首日封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试行),明确可以在国家级竞赛性邮展中作为试验性类别展出,为的是丰富我国邮展类别的多样性,使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集邮方式进入国家级邮展,鼓励更多的集邮者参与邮展活动。

该《规则》首先明确:“首日封类素材主要是指在邮票发行首日,使用或盖销邮资所产生的信封、邮简、明信片、信卡等邮品;可以是制作的未经实寄的,也可以是经过邮政寄递的。”其中“未经实寄的”,我感觉是暖暖的,不然又要将多少首日封爱好者拒之门外。《规则》还对展品的组成原则、展品的编组方式、展品的规模、展品的评审,做了明确的规定。

新增首日封邮集类别,是落实全国集邮联“集邮展览要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形式要创新,内容要丰富”要求的具体行动。《规则》已出,便有了准则;近来首日封的网上拍卖,很是火爆;展品又即将亮相粤港澳大湾区邮展,尽管只有区区5部……看到这些利好消息,我期待有志于编组首日封邮集的同好们,可以行动起来了,也包括我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范围内,围绕一个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要求,用所收集到的相关适用素材进行编组,让首日封唱一回主角。更重要的是,我们编组首日封邮集,享受了成果的喜悦,更享受着过程的快乐。(江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