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新邮依然舍不得减量,终于又凉凉了!

2025年新邮市场的表现令人咋舌,发行方依旧舍不得减量,结果却引发了全面打折的惨局。尽管新邮的发行数量超出了市场预期,设计差评、题材局限的邮票依然未能避免跌幅严重的困境。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发行方的固执与市场现实的脱节。在一片期望减量的声音中,邮票市场的“凉凉”已不可避免,甚至成为了常态。发行量过剩,市场打折成常态
在邮票市场中,“打折”早已成为常态,甚至不少邮票的价格大幅下跌。2025年,新邮发行数量依旧高企,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中国核工业创建七十周年》这款邮票,更是以近乎对折的价格让市场大跌眼镜。发行方不愿减量,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自然无法支撑。此时的打折不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惯性,甚至“没打折”反而让人觉得不正常。这一局面不仅加剧了市场的低迷,还让集邮者的信心严重受挫。减量难,发行策略错位
不少集邮者原本对2025年新邮市场抱有“减量”的期望,认为这样可以缓解过剩带来的价格滑坡。然而,事实却是,发行方始终不肯削减发行量,甚至在某些邮票的发行量上采取了“底线不低于600万”的强硬态度。尽管发行方可以通过减少套票、强化大版邮票销售来弥补部分损失,但这一策略却在长远来看加剧了集邮市场的失衡。对普通集邮者而言,发行量过大、价格屡屡下跌,最终让他们选择退出市场。这种策略最终损害的是市场的生态,令原本活跃的集邮圈日益冷淡。扫码出库,操作繁琐影响体验
为了解决大户囤货问题,发行方在2025年推出了“扫码出库”新规,试图通过对小型张、大版邮票的严格管控,减少邮票过早流入市场。
然而,实施起来却因操作复杂、流程冗长而导致集邮爱好者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集邮群体中的老龄化人群,操作繁琐使他们的集邮体验大打打折。相比之下,简化流程、降低参与门槛才是提升市场活力的正确路径。如果不能有效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单一的“扫码出库”措施注定无法改变市场的困境。市场复苏的关键,需系统性改革
当前,新邮市场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发行量过大那么简单。市场的低迷反映了发行策略、内外机制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如果邮政继续依赖减量或技术性调控而忽视市场机制的改革,市场的复苏将遥不可及。要想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发行-流通-使用”链条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夹击中找到一线生机。新邮市场的困境提醒我们,发行方和市场之间的脱节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无论是依赖高量发行,还是通过繁琐的管理措施来维持市场秩序,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双重改革,才能为邮票市场带来真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