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实寄时光:那些藏在邮路上的温柔告诫

每个喜欢实寄的人都知道实寄的路上有很多艰辛,有时候是找不到对应的邮戳,有时候是不知道邮局的作息时间,有时候是路途遥远而不好抵达,有时候是不小心敲戳了邮戳,或者邮戳的日期出现了差池……
总之,在实寄的路上,有很多意外,有很多艰辛,还有很多无奈和苍凉。实寄的路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应用的回报,或者完美的结局,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一些瑕疵或者差池,让整个实寄的旅途变得颇为坎坷和心酸。
 
尤其是在付出了长途奔波的努力和艰辛之后,并没有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更是让人颇为心灰意冷了。有人说,实寄是让文字长出翅膀的仪式,可这翅膀若负了风的嘱托,便会在某个暮色四合的邮筒里折翼。那些年在集邮册里翻寻的故事,总伴着几处需要小心擦拭的泪痕——关于实寄,有些温柔的告诫,要在墨香漫出信笺前轻轻念与你听。
初学时总爱把整张纪念邮票贴在信封右上角,像给信笺别上过于华丽的勋章。直到某天收到退件,才发现有着超重的信笺邮资不够的遗憾。也就是说,邮路如人生,太重的装饰会让脚步蹒跚。后来懂得,在信封的选择,在超重与否的情况下,要仔细衡量信封的厚度和质量。
 
此外,在邮票的贴符时,要留有足够的空白,也就是“留白”,一方面是防止信函折损,另外还要给落地戳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这样在邮政人员盖销落地戳的时候,才不至于压制到已有的邮票或者邮戳上,形成双销等等情况。也就是说,邮票的位置里藏着对邮差的体谅,对分拣机的温柔,更是给远方收信人的第一眼郑重。
有时候,容易收到一些破损严重的信笺,尤其是寄向海外的信笺更容易如此。笔者也曾经多次收到一些寄往海外的信函,在回收的时候,看到被雨水洇湿的信,签字笔字晕成模糊的水墨,这时候只能喟叹:邮路的历程真的像团缠人的春藤。
 
有时候,在一些跳蚤市场,看到那些泛黄的信函,蝇头小楷工整如活字印刷:"省市区要写全称,门牌号码像给信找家门的钥匙。"后来学会在地址末尾加上收信人姓名的首字母,在快递单横行的时代,这抹手写的温度,让邮差的手指在分拣时多了份确定的温柔。当然,现在有了手机号码,留下自己的信息,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有人说,盖戳前要轻叩邮筒的金属外壳,让油墨在海绵垫上匀开;递信时掌心要稳,像托着一只栖息的蝴蝶。曾在敦煌邮局见过邮差用红绸擦拭日戳,"莫高窟的邮戳,要让千年壁画的庄严落在信笺上"。原来清晰的邮戳不仅是投递的凭证,更是时光在信笺上盖下的合法印章。于是有了试戳,有了擦拭,有了钢刷,有了湿巾纸,对敲神器,进口墨盒等等常备的工具……
 
单纯收集邮票的人,总是喜欢给邮票套上护邮袋,其实对于信函来说,也有人要把实寄封套进透明护邮袋,就像给文字穿件雨衣,让它别怕路上的风雨。只是在当下的实寄路上,鲜有人这样操作了,因为落地戳的加盖,邮政人员是很难给你拆带盖销的,因此也省去了这个步骤了。
有人曾为等一枚限量版邮票,把信在抽屉里压了半个月,再寄出时,信纸上的墨香已淡如秋云。实际上,实寄像播撒种子,错过了雨季,嫩芽就难破土。如今的邮路跑得太快,快递单上的二维码闪着催促的光,可总有些信要慢慢写,慢慢寄。在一些地方有慢递邮局,我见过整面墙的信笺在木架上等待,收信日期有的是五年后,有的是"等樱花开满苍山时"。原来实寄的浪漫,在于相信有些心事值得穿过时光的长廊,在约定的日子里,与阳光一起抵达。
 
在实寄中,还有需要规避地址书写不清晰、包裹内容违禁、邮资不符、选择不良寄递服务等风险。当然,有时候,也要看一点运气,看看邮路的安全与否,以及寄递过程中是否遭受了“野蛮”运送等等。
当暮色漫进窗棂时,看着那一封封信笺,仿佛看见它正乘着绿色的邮车,穿过飘着桂香的街巷,越过落满霜的山岗。那些需要规避的问题,从来不是束缚,而是集邮者与邮路之间的默契。实寄是用指尖的温度,给文字编一双能穿越时光的翅膀。当信笺投入邮筒的那一刻,所有的小心与郑重,都化作邮路上的星光,温柔地照亮每一个等待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