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集邮爱好者来说,根本不屑于集戳卡这种玩意,甚至不知戳卡为何物?这种玩意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收集的?又不能参展,充其量就是一个集戳的过程。老集邮爱好者不理解,为何年轻人对集戳卡会趋之若鹜?
年轻人喜欢集邮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集戳卡的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他们不追求参展,也根本不关注集邮本身,对于什么集邮展,做邮集没有丝毫的兴趣。但是对收集戳卡,极限戳卡却非常喜欢,常常写信求戳,就是求一枚枚戳卡。甚至还有人喜欢集一些博物馆的纪念章之类的物件,而无论是普通戳卡还是极限戳卡,年轻人就是觉得好看,就是要参与。
这算不算一种代沟?说算也算,说不算也不算。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角度,貌似无可厚非。本身集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喜欢的过程,也是一个五花八门的过程。年轻人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集戳卡的优势和好处。
其一是省空间,一本名片册或者专门放戳卡的集子就可以放上千张的戳卡。基本不占什么地方,不像集邮册一年一本,还分小版册、大版册、方联册,总公司还要出贺岁册、珍藏册、经典册、预定册,看得都头晕。
其二是这波孩子从小就有玩各种卡的习惯,各种卡片都是他们曾经的喜爱,邮戳卡说白了也是卡片的一种,正好延续了童年的喜好,何乐不为呢?
其三是邮票已经没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了,他们又怎么可能去喜欢一个夕阳产业?苛求他们也不现实,很多老集邮爱好者都已经黯然神伤而去,年轻人青黄不接错不在他们。
其四是做邮集、参展,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是不屑于参与的,他们追逐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集藏爱好,一种发自内心的参与乐趣,并不奢求去参展获奖的。
其五是年轻人喜欢旅游,也喜欢博物馆,喜欢纪念章,喜欢打卡,从某种程度上讲,戳卡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打卡,如果把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戳戳卡,尤其是以一种极限戳卡的模式积攒起来的话,是不是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对于老集邮爱好者来说,参与集邮的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观察无外乎有那么几种:
其一是从小的喜好,甚至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小时候集邮的兴趣或者爱好相对来说还是非常高雅的,不仅仅享受集藏的过程乐趣,以及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还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玩耍,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是有的爱好者就是喜欢每年买一本年册,回家翻翻看,然后束之高阁,证明自己有了,没有断过,一直在延续着心中的一份执念,待到年老的时候,翻翻这些花纸头也是一种回忆不是?走过的岁月,经历的过程,内心的激动,曾经的彷徨,在一本本年册中也能找到一些往昔的岁月。
其三是从众心理,尤其是还有一部分用户以为邮票攒起来,保不齐以后会涨价不是,说不定还能赚点养老钱不是,这是当初的一轮猴的余孽带来的,也坑了不少人。一些人最后是骂着娘退出的。彻底死心了,不玩了。爱咋咋地。
其四是最忠实的一批参展爱好者,买了邮票要实寄,找各种代办,寻求尽可能齐全的各种题材,各种花样,包括邮路的完整性,各种研究,极限、专题、文献、资料等等,就是谋着参展,获奖,这也无可厚非,本身也是一种追求。而且,这种追逐的背后是财力的支撑。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现在的参展,想获得大奖,镀金的,大金的等等不一而论,没有一定的投入是很难的,从几框到几十框,素材的收集就是一个耗费工程的事情,但也乐此不疲。追求不同,自然也是道不同不与相谋了。
其五是不以参展为最终目的,喜欢参与的过程,制作的乐趣,享受过程之美,追逐参与之乐,寻求一种兴趣的拓展,享受集邮文化最原始的冲动和执念,不求获奖,甚至不愿意参展,只是在玩和乐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一点,和年轻人有一点点的类似,不为别的,就是单纯地喜欢。或许有一天厌倦了,也会转身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也看到有一些集邮爱好者群中,有人甩卖收集了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校园题材的实寄封等等,一笔梭哈,但接盘者寥寥,因为已经青黄不接了,但也有人喜欢晒一些老纪特的收藏,还在持续地买入,因为就是喜欢,不为别的。这也是一种执念,孰优孰劣,谁又能说得清楚?
任何的收藏背后,都有各种故事可讲,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长期的坚持性。无论是老集邮爱好者,还是年轻的集戳卡爱好者,大家其实都有相同的一份执念,那就是对自己认准的事情,都会坚持下去。这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谁也不知道,流行和喜好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做到自己内心的小欢喜,其实就足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