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

《国家版本馆》2个未用稿和正式稿比较

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构成和特性,赓续前行,代代相传,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虽然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润物细无声,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

图片

邮票设计未用图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怀远的情绪是我们中华儿女特有的情绪反应,一首《静夜思》穿越千年,让中国人看见明月,就会顿生思乡之情,缠绵悱恻,难以自持,而这样咏叹明月思乡的诗词又何止千首!


文化基因的力量雕刻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孕育了我们的民族气质;而“中国国家版本馆”正是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纳入收藏的国家宝藏,是集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种功能形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它事关文化传承、文脉永续、文明传播和民族复兴。所以,我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邮票的创作任务以后,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兹事体大,不容小觑。


最初几天我没有马上进行创作,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既然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传承弘扬华夏文化基因的国之重器,那邮票的样貌就必须是中国范儿的,虽然现在“国风”成了一种时髦用词,但中国风确实应该是这套邮票的基本审美范畴。同时,在21世纪的今天,这套邮票的设计又要符合今人的某些审美习惯,否则就成了食古不化,贻笑大方了。这种两难,也给创作设计增加了不少难度。


我常想,很多邮迷为什么特别喜欢传统绘画题材的邮票作品呢?这里面是否就暗合了“基因传承”的道理?《清明上河图》是一篇世俗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抒发了王希孟这个18岁少年把江山纳入胸怀的壮志。还有很多经典古画邮票作品不乱不杂,不枝不蔓,通篇贵气,清秀逼人。它们之所以能传承百世,都是因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与我们融化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共振,才会使今人百看不厌、回味至今吧!

由此,我又想到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西方绘画描绘客观视觉,注重结构的描绘,强调素描关系、明暗调子、立体效果,是用点、线、面的结合来描绘客观对象。而中国绘画讲究形神合一,偏重“写意”,多用线条来描绘景物,追求的是“神似”,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画面力图表现统一的平衡美。


于是,我努力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苦瓜和尚石涛是“搜尽奇峰打草稿”,我是遍赏名画,仔细咀嚼,想尽量找到符合这套邮票选题的创作语言。


胸有成竹方可下笔如神,我首先想到了这套邮票的基调,应该有宋画的端庄大气,方可显现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化积淀。所以邮票底色采用了宋绢(宋代山水多画于绢上)的沉稳金色,使整个画面先自有了董源、范宽的万千气象。在这个基础上铺排景物,自然就有了“境生于象外”诗画境界。

图片

邮票设计未用图稿

邮票表现的是位于北京的总馆“文瀚阁”,它由3座主体楼阁构成,是邮票的主图和“定盘星”。我采用中国山水的平远透视法,铺陈展开,构图则用了中国界画惯常采用的中心对称法,以凸显建筑物的巍峨大气,气宇不凡;又故意弱化了光影效果,使之有传统绘画的深邃意境和空灵状态,努力让观者脱离客观视角,从而进入情景交融的审美状态。


确定了基调,其他的也就顺理成章了,远山是从传统青绿山水里汲取营养,勾线疏秀,重彩薄涂,结合渲淡而呼应勾勒笔法,薄中见厚,从而使山水面貌清润疏秀、景物相融,呈现出“大青绿山水”天人合一、江山宏伟的“大美”。


其他苍松白云等辅助元素,我也是从传统中汲取遮掩效果和出枝方法,使之与主体元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了照顾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整体布局,我以过桥和附票的方式展示了分别位于西安、杭州、广州的3个分馆——文济阁、文润阁、文沁阁。全张票底纹则采用了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安宁吉祥、止于至善的“回字纹”吉祥图案,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图片

可以说,这套邮票是我在疫情居家这种特殊环境下深思熟虑的设计作品,力图反映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审美,表现中国人独有的心灵追求、自然观及人生观。呼唤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使中国国家版本馆这个赓续我们文化血脉的国之重器获得新的时代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