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1962年11月28日发行的《阿尔巴尼亚独立五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由邮票设计家卢天骄设计。在欣赏这套邮票的同时,可能很少会有邮迷朋友留意到第一枚邮票蓝灰色底色上端部位的留白(图1箭头所指)以及第2枚邮票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端部位的留白(图1箭头所指)。
其实这样设计是有一定道理的:若颜色填满,那么该票和相邻的上面一枚票,就会有明显的颜色分界线,且平均分布于邮齿上,撕票时因为受力不均,凸出的邮齿很难均分,邮齿或长或短都会造成色块残留。就拿第一枚邮票举例:若撕成短齿,则相邻的上面那枚邮票必定是长齿,下面邮票邮齿上的蓝灰色色块会残留在上面邮票的白色邮齿上;若撕成长齿,则相邻的上面那枚邮票必定是短齿,上面邮票邮齿上的白色色块会残留在下面邮票的蓝灰色邮齿上,而蓝灰色底色上端部位留白的做法就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从邮票画面的整体和谐性方面来讲,上端部位留白,则画面上下两端的白底互相对应,使得画面层次感饱满。如果上面没有这一块白底,画面就会显得头重脚轻。
《壬戌年》生肖邮票于1982年1月5日发行,由著名艺术家周令钊设计。这枚邮票的用色特点是湛蓝色的背景充满整枚邮票包括齿孔,图2是狗大版的左下角那枚,湛蓝的色块在边纸上得到一小块延伸(图2箭头所指),这样做的好处和图1一样,也是为了在邮票被撕离边纸的同时,避免齿孔留白。另外,制版时将底色扩大一些到边纸上,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即使有少许的齿孔移位,一般也不易被察觉。
纵观新中国早年发行的邮票,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色块在邮票设计中巧妙合理的运用,正是体现了老一辈邮票设计家们用心良苦、注意细节、考虑周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人钦佩,值得学习!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邰佳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