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收藏者,一定要虚心好学,通过书籍、网络等全方位地了解钱币收藏提高自身鉴别钱币的能力。收藏者一定要“量入为出”,不要把钱币收藏当做发财的捷径。“收藏有风险”,要以积蓄的多少来决定收藏的层次。要享受收藏的过程,培养正确的收藏心态。“玩”是收藏的最好心态。鉴定知识很重要鉴定古钱首先要熟悉历史,要熟悉和掌握货币史,要具备钱币学的知识。钱币学是一门研究钱币发生、发展与钱币不同版别、质地、形制、铸造等特征的学科。在中国历史上,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来,特别对宋代钱币,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更是在版别方面。钱币一般有铜、铁、铅、金、银等质地,哪一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铸造钱币使用的工艺技术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铸法,唐以后使用的是母钱翻砂法,就是这两种铸造钱币的方法在各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又比如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有。
藏友最好多学习美学、书法、篆刻等各种边缘知识,这样才能避免“打眼”。古钱币市场赝品成灾,尤其是一些使存世量少,版别罕见的高档古钱往往成为制假者的首选,火烧、土沁、作色、控补、镶嵌等作伪手法,令人防不胜防,赝品一多假作真了真亦假,集币爱好者应格外小心。一些初涉古钱币集藏领域的爱好者,往往以为古钱币越古越好,越古价值越高,其实古钱币收藏并非完全是这么一回事。然而,并不是所有年代越古老的古钱都是越值钱的,年代较近的古钱里也不乏价格十分昂贵的。
收藏古币小编特别推荐“六根断钱法”。
1.眼。对于老藏家而言,眼睛往往就是最好用的“检查仪器”。当你熟悉了古币的神韵后,就能通过文字、大孝形式、有无时代特征等方面判断出古币的真伪。
2. 耳。聆听古币扔在地上的声音,太闷或者太响其实都不好,现在玩钱的人喜欢清脆闷响适中的声音,这样的古币是真品的几率很大。
3. 鼻。古锈是长时间在地底封闭空间中自然形成的,味道虽然浓郁,但是并不刺激。新锈是用化学方式催成的,因此味道相对刺鼻一些。
4. 舌。味觉也是判断钱币材质的一种方式,金币略带甜味,银币略带咸味,而铜币则是苦味的。这种方式不适宜初学钱币的玩家尝试。
5. 手。古币入手时的手感也是判断真伪的最快途径,传世古币一般都沉甸甸的,而且温润如玉,经过古人把玩后,特别有质感。
6. 心。排除一些表面的争议后,就可以用心综合考察这枚古币的真伪了
在“六根断钱法”中,还隐藏着一种简单的鉴别方式。古币和人一样,如果上了年龄,内部也会逐渐老化。这种分子结构的老化,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你用指甲轻轻划过古币表面,就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光滑或者轻盈的声响,而是如同划在老木头上的声音一样,有一种内部中空的听觉感受。那么这枚古币就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解放前古币收藏未受重视,当时少有伪造的古币。只要确定古币已经“骨质疏松”,那么就可以根据钱币的特征,判断它的朝代,不需要过多的怀疑。
古币收藏注意“四防”
1.防锈:古币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防止接触酸碱物。纸币也应防潮、防脆、防油、防蛀。
2.防磨损:金属铸币若重叠就容易磨损,所以,应建立钱柜、钱盒、钱囊、钱串、钱板、钱删,也不可用坚硬之物去刮剔古钱。
3.防火:金属币特别是纸币须放在远离火源处,以免焚毁。
4.防丢失:不要把收藏物混杂于普通品,同时防止被盗。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