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壬寅虎年,36年弹指一挥间,我不觉想起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虎生肖邮票,多年前采访该套邮票设计者张国藩教授的一幕,也浮现在我的脑际……
我为什么当年这么关注生肖邮票?自然和集邮爱好有关。我对邮票的喜欢始于少年。我中学时在离家不远的北京27中(原孔德学校)上学。那时候,课外作业可不像现在这么多,下午自习期间就搞定了。放学后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有一个地方却很吸引我,那就是离学校一箭之遥的东华门集邮公司门市部,放学后常和小伙伴去看邮票。当时家庭人口多,零花钱很少。看着新发行的邮票心里痒痒啊,特别是《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馋得我抓耳挠腮,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京剧。没办法,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只好盯着盖销票,有了新盖销票就买上几枚。但到了“大运动”的年代,我仅有的这个收藏爱好也只好戛然而止。1981年,我到邮电部工作以后,少年时代的爱好又被拾起来,系统地购买邮票就成为常态了。因此,对虎年(丙寅年)邮票的发行自然十分关注。当听说虎年邮票是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国藩先生设计时,很想拜见一下这位教授,听听他对虎年邮票的设计体会,而且随着邮票发行时间的临近,这种冲动越发强烈。
我还有一个深藏心中的梦,就是文学。即便工作了,也不时练练手,写点豆腐块文章。每逢看到我书写的文字被码成了一排排的铅字,闻着铺在眼前尚带有油墨香味的报纸时,那种幸福感就别提了。

张国藩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1955年公派留学捷克斯洛伐克。先就读于查理大学,后攻读于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工艺画和壁画。1960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担任壁画和装饰画的教学工作。他在中央工艺美院执教30多年,从艺50余载,一直从事艺术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张国藩和他的夫人冯梅二人创作了500余件艺术作品,内容囊括了各种工艺门类,如壁毯、陶瓷、玻璃画、漆画、镶嵌画、珐琅画和大型壁画等,题材形式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特征。70年代,他参与创作了很多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如1975年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北京饭店宴会厅瓷片镶嵌壁画《漓江新春》;1979年参加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的创作,为贵宾休息厅设计制作了陶瓷壁画《民间舞蹈》等。由于当时贵宾厅不对外开放,所以这幅陶瓷壁画《民间舞蹈》不如张仃先生的《哪吒闹海》、袁运生先生的《泼水节》那样受人瞩目。

1985年12月中旬的一天,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我拨通了张国藩教授办公室的电话。电话里的张教授略带山东口音,话语和缓、谦虚、诚恳。我说明来意后,他说第二天下午没课,可以接待我。他这么痛快地答应了我这个小青年的要求,令我十分感动。翌日,我请了半天假,骑车如约赶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的中央工艺美院。
下午的阳光和煦温暖,在张教授不大的创作室里,我见到了这位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
张国藩:在山东掖县。我们这个地区民间装饰图案非常丰富。我从小就喜欢这些,青年时期开始收集民间的工艺美术图案,如各种剪纸、儿童玩具及当地乡亲们做点心用的模子。但是我最钟情的还是民间各种老虎的形象。
张国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总是把“龙”作为其皇权的象征,龙是不属于人民的。但是,“虎”却是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吉祥物。不讲过去,就是今天,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民的衣食住行里把老虎作为吉祥物的比比皆是,如儿童戴的虎头帽,穿的老虎兜兜、虎头鞋,睡觉用的虎头枕;连给小孩子起名也叫“大虎”、“二虎”,希望后代都长得“虎虎实实”的。这里寄托着人民群众良好的祝愿,希望老虎能为百姓镇灾辟邪,祈求平安。因此,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老虎形象并不可怕,相反却十分稚气可爱。因此,这枚邮票,我在整体构思上选择了民间装饰画,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用下山虎来表现老虎的威武、强悍,并尽可能地把中国民间吉祥之物的稚气、可爱表现出来。目前这幅图稿,就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拜访张教授的时间已不知不觉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看看时间不早了,我起身告辞,对张教授说:“谢谢您的介绍,不好意思,耽误了您一下午的时间。”
张教授送我到门口,谦虚地说:“现在看来,这幅图稿并不是满意之作,我希望广大集邮爱好者提出意见。”
临别时,张国藩一再叮嘱我:“设计邮票还是第一次,我不希望那种吹捧。最近有人出高价请我在出售的集邮品上签名,我回绝了,我觉得‘人格重于金钱’。”
如今36年过去了,张国藩教授的这句话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脑海。
十二生肖年年转,今年又到属虎年。即便时间已经越过了36年,但是张国藩先生精心设计的《丙寅年》特种邮票浓郁的装饰画特点,展现出了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种种困局,不畏艰难依然要“虎虎生风”的时代特点。
收回思绪,愿张国藩和冯梅这对艺术家伉俪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来源|《集邮博览》总第418期:“首虎”邮票设计者张国藩—忆36年前对张国藩教授的一次访谈,作者:刘建辉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