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郭老生肖邮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拜读《郭润康集邮日记》时,我发现郭老对生肖集邮情有独钟,每年的日记中以生肖为主题的总要占一定的比例,而且涉及的内容广泛,研究的深度,独特的见解,至今仍是生肖集邮爱好者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一、生肖集邮的根是中华文化


生肖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集邮爱好者)对生肖文化,狭义的理解为十二生肖,而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生肖。郭老不仅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而且特别重视生肖集邮文化的传承,他是从中华文化的维度去诠释生肖文化。例如《生肖地名日戳漫谈》(2006年2月7日)一文,从标题上看似是地名的解读,但是邮文中郭老提出生肖日戳定义中广义和狭义的不同解读;生肖地名日戳的收集有与干支纪日有关日戳和带有十二生肖字样的日戳的区分;地名日戳的延伸干支代号戳、地名改制制戳、双重生肖地名戳、双文字生肖地名戳、编码日戳等等,一千余字不长,但是文中涉及理论定义、专题分类、邮政史、地名变更、夏历年号等,由于内容的丰富,郭老在标题上用了“漫谈”,细细读来,文中的观点虽然没有展开,但是画龙点睛的笔墨已经将观点呈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每个类别郭老都举例说明,为生肖集邮爱好者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当然这些举例,也是郭老在自己生肖邮品的收集和研究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郭润康集邮》中还有很多,如《生肖地名日戳的派生》《“猫场”本是“虎场”》等邮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生肖集邮是对生肖文化的全方位解读


生肖与集邮是两种文化载体,但是当两者通过文化媒介组合成一种全新的载体时,生肖如同久旱逢甘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郭老在《犬的雅号》《虎为何读猫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寅.虎.猫三位一体》《兔的趣闻》《蛇年赏“蛇诗”》《“猴年马月”浅见》《“三羊开泰”报吉祥》等邮文里,通过对生肖动物的名字、读音、时间、趣闻、诗歌、民俗、成语的挖掘、整理,加上自己的观点,成为集邮载体上对生肖文化新的理解与展示,通过不同角度的诠释,集邮爱好者对生肖集邮再不纠结与12生肖,而是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所有文化载体,瓶颈的破解,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生肖集邮,顺利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近年兴起的新概念集邮品中,生肖集邮的手绘封(集邮与绘画)一邮一诗(集邮与诗歌)双票封(集邮与门劵、车票、火花)漫画封(成语与歇后语)以及剪纸封、镶嵌封、逆原地封、加贴封等等,都是对中华文化中生肖文化的全新解读后的融入时代元素的新载体,有的邮友说生肖文化博大精深,此言不为过,从古老的邮驿开始就能找到生肖文化的印记,可见生肖“邮”文化历史的悠久,炎黄子孙在新时代依旧孜孜不倦的传承弘扬。


三、生肖集邮的生命在于创新


郭老是邮学宗师,是世纪老人,是大众集邮的倡导者和践行,更是生肖集邮的创新实践者。


《挖掘“交替封”制作“交替封”》(2013年2月20日),郭老在阅读《生肖集邮》后,结合对《生肖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和《生肖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的理解,提出可以将整个交替封作为素材,即利用多种的交替封组成交替封邮集。因为交替封是生肖集邮所独有,生肖集邮者应当刮目相看,一方面挖掘以往者(包括拜年封),一方面努力自制,扩大品种,使交替封能成为独立的邮集。实话实说,交替封不是郭老的发明,但是以交替封组集的观点,郭老应是第一人,文中还官方(中国集邮总公司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制作的“拜年封”)交替封为例,对交替封存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醒集邮爱好者注意。


同年6月7日,郭老再次撰文《组建“交替封”邮集大有可为》,以自己的收集为例,其中官方的中国集邮总公司的“拜年封”、北京市邮票公司的“迎春纪念封”已经成系列发行,还有各地市邮票公司、集邮协会、民间邮会及集邮者个人制作,证明交替封的制作历史至少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邮品的制作为交替封组集奠定了基础。郭老还从综合性、专题性、分轮性、独一性四个方面对编组交替封邮集进行了研究。


2013年6月30日郭老再次撰文《生肖邮戳交替封》,对利用生肖邮戳代替生肖邮票制作交替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交替封已经受到国外生肖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年为“交替封”连写三文,可见郭老对“交替封”的关注和喜爱。当然“交替封”也仅仅是郭老在生肖集邮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的一个载体,对于生肖集邮的“新玩法”,《郭润康集邮日记》和《郭润康集邮文集》里还有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重要的是拜读、学习郭老的大众集邮文化理念,在学习、继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坚持弘扬和创新,这是郭老生肖邮文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文/李靖
❖来源/留住岁月的新浪博客

转自:鼓山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