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今日,回顾一枚纪念章的创作历程




从2020到2022,我们的生活里多了“抗疫”两个字。今日与大家回顾一篇采访文章,希望借由此文,为抗疫加油。


本文为2020年4月23日记者对抗疫主题大铜章设计雕刻者罗永辉先生的采访记录。

 


记者大铜章的“大”,我们在这里想做个一语双关的过度解读,“大”不仅指尺寸,也指铜章表现的宏大主题。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以铜章方寸之间有限的空间,来表现抗疫这个宏大的主题?

罗永辉


坦白说,我在考虑做这个设计的时候,确实心存顾虑。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什么好事,是提起来大家都会感到难受痛苦的事,以这样的事件为背景做设计好不好?会不会有误解?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但是,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件影响很大的事。以前凡是遇到重大事件,我都会去做一个设计,通过作品表达我的感受。

图片

抗疫纪念章正面


遇到印象深刻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做一个笔记,写一个心得,而我就是用我的方式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虽然开始有些犹豫,但是抗疫过程中各种感人的瞬间给我内心带来的触动,以及想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的愿望,促使我开始创作。于是,我抛开各种杂念,不管别人会怎么说,就把它当作一篇日记,以此来记录疫情刚爆发时和取得阶段性胜利时,我们不一样的心情。


02


记者大铜章的设计是激情使然,一蹴而就,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雕琢的结果?

罗永辉


大铜章的设计有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恰巧与抗击疫情关键的时间节点相契合,所以整个作品真的就像是在记日记,这样就更有纪念意义了。


我真正开始动笔是在2月13日,是与手里的另一个项目同步进行的。那时还在过春节,但过得太不寻常,疫情蔓延开来,为了避免聚集传染,大家都没有出门,选择待在家里。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口罩紧缺,然后是国家组织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在危急时刻,中国人的团结、信心和力量触动了我,于是,我落笔画了几个小符号来记录这样一种感动。

图片

罗永辉创作日志


2月24日,我开始了年号的设计。因为疫情开始的时候是2020年年初,正是新的农历年的开始,而鼠年又是新一轮生肖的开始,所以选择从年号入手,是想表达这一切开始得太特别,也是以设计作为日记的一种体现吧。“2020”是一个特别的开始,也是充满泪水的开始。报道中,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与他们的家人离别的泪水,甚至是永别的泪水,也让我的眼中不时地噙满泪水。于是,我把“2020”中的两个“0”设计成两滴眼泪,来表达2020年在流泪。


3月10日,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抗疫取得了一个阶段性成果,而我的很多设计想法也逐渐成熟。4月3日,武汉重启,我们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回归平常,看着天,踩着地。我们都回来了,我们会越来越好,而大铜章浮雕也在此时进入关键阶段。总的来说,大铜章每一个重要元素的成型都与抗疫的整个过程符节相契。整个设计的每个细节都是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琢磨出来的结果。


03


记者说到大铜章的元素,现在画面中井字形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构图背后,您有些什么想法?

罗永辉


你现在看到的整个画面结构是一个井字形,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这样去设计。最初我在画面下方画了几只摁住新冠病毒的手,但这几只手在构图中出现了问题,如果它们直接到达铜章边缘,就会显得手臂太长,那就不对了。于是,我画了两根直线来框住手臂,但这个框框又不能孤立地存在,我便又将这两条线延展到整个画面,这时我突然发现,构图出来了!以井字形划分出方格,可以代表我们国家采取的网格化管理,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时候,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了令世人惊叹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强大的执行力和高超的管理水平。

图片


在疫情期间,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企业还是社区街道,都进行网格化管理,把大块切分成小块,管理变得有头绪,全方位、无死角。这种管理效果使我们更加认同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制度的自信心。同时,井字形分出来的方格是不是有点儿方舱的意思?方舱医院是我们在应对疫情中创造性的举措,是值得铭记的智慧。


04


记者在抗疫过程中,有无数感人的瞬间,有了网格的框架之后,您是如何选择将现在这几个场景及元素填入方格中的?

罗永辉


方格是因为下方的画面不好处理,也是在处理这个画面的过程中形成了构图。有了网格以后,我就要考虑这9个格子里要放些什么。画面顶端区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五星红旗,代表这次抗击疫情是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和部署下进行的。取得了目前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制度的优越和我们对制度的自信,五星红旗最能代表我们的这种情感。五星红旗下方的主画面当然要留给最可爱的医护人员。


但是一开始,我有些犹豫,因为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我做过一个设计,是一双防护镜后面的眼睛,也是这样一个位置,只是大小有些不同。我有过其他的构图,想与抗击“非典”纪念章有些变化,避免重复。后来我想,我还是要保持跟当年抗击“非典”差不多的构图设计,让这两个设计成为姊妹篇。这两个设计里,医护人员的位置相同,只不过这次的比例小一些,要在周围增加一些内容,是在上一次基础上的发展,当两枚纪念章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有意思了。

图片

罗永辉创作的抗击“非典”纪念铜章


我们再来细看这双眼睛,其实你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双女性的眼睛。这次奋战在抗疫一线的32600多名医护人员中,有2/3是女性。我当时写过一段笔记:“女性爱美是天性,而穿上白大褂,她们就是战士,那些勒痕,在她们脸上,在我们心上。”她们剪去长发,穿上防护服,救治生命,所以我用一双女性的眼睛来赞美前线这些美丽的女性医护工作者。


在医护人员下方的格子里,就是前面说到的摁住病毒的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只坚定有力的手,那显然是钟南山、李兰娟这些顶梁柱般的专家的手。在这只手的下面,是一只看起来还有点稚嫩的手。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的身影,看到很多冲到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都是“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是孩子,也是战士,肯吃苦,敢担当。尽管他们还年轻,但他们决不缺席,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


05


记者通过您的讲述,中间主画面所表达的内容更深入人心了。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医护人员、专家学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疫情,最终战胜疫情。那画面左侧的三个格子,您又是如何考虑放置画面的呢?

罗永辉


左边中间的画面,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背影,代表了抗击疫情过程中,无数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他们可能在武汉、在湖北,甚至是全国各地,可能是医护人员、军人、警察、志愿者等各种各样的身份。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包括主画面中那个戴着护目镜的医护人员,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图片

抗疫纪念章局部


而“逆行者”上下两块面积不大的区域,我一直在考虑放什么。当然,这两块可以空着什么都不放,也不影响整个设计意图的传达。后来,我突然想到在下方放火焰和闪电,用它们来象征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医院。这两座医院的建成是个奇迹,也需要决心。事实证明,这两座医院的建立是对的,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是英明正确的决定。“逆行者”上方放了黄鹤楼,还有几条横穿的云纹,显得有点沉重,代表正在经历疫情的考验。

图片

罗永辉创作日志


我看电视报道中一名武汉的志愿者说,这个城市生病了,他是一个武汉人,他要为这个生病的城市做点什么。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很心疼,后来我写道:“武汉绝不孤独,无数的英雄挺身而出、逆行而上,英雄城市不会倒下。”总之,画面左边安排的就是这次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地区的要素,表现“逆行者”不畏危险拯救英雄城市的形象。


06


记者在听您讲述的过程中,我也想到了很多感人的抗疫片段。左边的画面也许略显沉重,但也更让我们感动。那么,右边的画面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罗永辉


右边中间一片中有前面说过的年号设计,用文字表达了大铜章的主题“2020战‘疫’纪念”,那上面有“加油”两个字。抗击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在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右边的上方有几个大喇叭,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喇叭看起来真的有点土,可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喇叭体现了独特的功能。无论是城市小区,还是小镇乡村,大喇叭广播提高了人们的防疫意识,不聚集,少出门,有效地降低了传染风险。大喇叭代表了抗疫斗争的全民性,全民配合,居家隔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这场“战疫”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

抗疫纪念章局部


右下角是驰援湖北、驰援武汉的大卡车,全国各地把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武汉,车上有“同舟共济”四个字。关于车上放什么字,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比如“疫情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等等,最后选择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可能更多体现的是决心,而“同舟共济”有种共命运、共担当的意味,更多表达的是行动,程度上不太一样。而“疫情无情人有情”的文学色彩又不如“同舟共济”,所以最终选了“同舟共济”。


07


记者大铜章的背面图案很有意思,是许多手把口罩抛向天空,您是怎么考虑这个画面设计的?正背两面有没有什么联系?

罗永辉


对,背面是许多的口罩被抛到了天上,就像学生毕业的时候,把学士帽抛上天的情景,代表人们在欢呼、在释放、在庆祝。把口罩抛到天上,不是意味着以后不要口罩了,而是代表艰难的抗疫阶段,我们挺过来了。周围的樱花既象征武汉,又代表春天到来,更是一种能够战胜疫情的信心。做出这个设计的那天,我写道:“待春暖花开,摘下口罩,我们笑脸相迎。”

图片

抗疫纪念章背面


正面和背面的设计是有形式上和逻辑上的关联的。前面提到正面下方是几只手摁住了新冠病毒,这个画面里,自上而下有一股力,这股力是向下的。背面是摘下口罩往天上抛,表现的是由下往上的力量,整个画面是上升的。这一抑一扬,是一种设计上的节奏,也是一种因果关联。


这种先抑后扬的节奏很有力,可以很好地表现两个画面中两种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一个是往下摁住的决心,一个是往上抛掷的畅快。后来,我在收藏证书中写道:


图片

  泪水激发了战胜疫情的斗志,英雄逆行,全国驰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春总要来,花总要开,我们期盼摘下口罩,拥抱美好!


08


记者通过您对设计的解读,我们想到之前有一篇名为《罗永辉:造币的诗人》的文章,将造币比喻成写诗。的确,造币和写诗都要求在有限的形式下,精准直接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这枚铜章就像一首诗,而每一个画面就是组成这首诗的诗句,共同表达了抗疫的主题。我注意到,您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手雕的文章《今天的手雕应该做什么》,这枚大铜章在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您的创作主张?

罗永辉


我通过一些细节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你看正面的“加油”两个字,我完全可以选择用电脑来制作,但是我一定要自己亲手来做。而且这两个字是我自己写的,这才更有加油的感觉,用得上心,使得上劲。

图片

罗永辉创作日志


做的过程中,手上的动作和力度会传递一种情感,带着一种情绪,这才有加油的真正意义。比如,表现抗疫会很容易想到用心形来表达爱,而我的设计虽然没有用心形,但并不是没有爱。那么,这个代表爱的“心”在哪儿呢?你看,防护镜里边还有一副眼镜,顺着这个眼镜框延伸到防护服,再与下面的手连接,就形成了一个心形。

图片


这个心形由三个部分组成,也有三个层次的表达:第一,防护镜后面是一双充满爱的眼睛;第二,口罩阻隔不了爱的传递;第三,白衣天使为爱出征,这种爱是有战斗力的。这三个层次的表达形成爱心的形象,同时也构成了对爱心内涵的表述。这种递进的、排比的表述,比起放一个大红心、比起用手比画一个心的标签式表达更好,更有“战斗力”。


在这件作品浮雕制作的最后时刻,我做了一个重要改变:将原先医护人员的外科口罩改成了N95口罩。这似乎是可以被忽略的小细节,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普通外科口罩的抵御能力不如N95口罩,装备越高端,说明抗疫难度越大。医护人员戴上N95口罩,正可以表明这次抗疫的艰巨性和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风险,也说明了抗击疫情的胜利来之不易。

罗永辉创作日志

本文摘自“金币文化”微信公众号,略有编辑 ,如有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