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收藏的朋友都听到或看到过这种场景,某某人前些年花了些小钱买了一件收藏品,结果专家一鉴定,还真不得了,原来价值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讲得有根有据,听得热血沸腾。假如这时要让持宝人掏钱付这个费、那个费的话,基本上就是骗局了。
但大家肯定要问,这种花小钱淘到宝贝的情况究竟有没有呢?
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人并不懂行却撞了大运,北方叫捡漏,南方叫吃仙丹,还有更夸张的说法叫“瞎猫拖到了死耗子”。不过就现在来讲,这概率不会比买彩票中大奖高。第二种情况是靠个人的学养、眼力及多年的经验,这就是纯技术活。
对于钱币收藏爱好者来讲,我希望大家做第二种人。以下我想介绍些自己的经验供各位参考。
第一,先要会看真假。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恐怕要个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不过可以先走捷径,就是请教真正懂行的人保驾护航,基本保证买到的都是真品。
第二,不要急于求成。别去想花几百元买的东西,明天就能赚几万元。钱币收藏有个时间性的问题,有些品种的钱币确实过了十年、二十年,会上涨十倍、百倍,但决不会是所有钱币,所以选择性收藏很重要。
第三,在普通钱中挑特殊品,俗称“芝麻里拣赤豆”。当然这要靠你的眼光和机遇了,有的容易些,比如说,某一种钱,一般重量在四克左右,你能找到五克或六克以上的就是特殊品了,俗称厚版。
以万历通宝小平为例,厚版重达6.75克(图1),而普通品直径2.48cm,重3.27克(图2)。
(图1:万历通宝小平 厚版 重:6.75克 直径:2.47cm 厚度:0.24cm)
(图2:万历通宝小平 重:3.27克 直径:2.48cm)
也有特别大的,直径达到2.78cm,就称为小平大样,下图为小平大样与小平普通品的对比(图3)。同为特殊品也是有多有少的,这种小平大样相当少见。

(图3:左为万历通宝小平 重:3.27克 直径:2.48cm VS 右为万历通宝小平大样 重:4.31克 直径:2.78cm)
古钱收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自身条件及收藏目的相去甚远,所以不能强求一致,各人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
有人喜欢历史,那就找高古钱币;有人喜欢精致,那就找王莽钱、徽宗钱、清代的母钱样钱。但后者价值不菲,大多几千几万一枚,所以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我不赞成节衣缩食去买珍贵古钱,假如生活无虞且有余力,则买些珍品,既可玩赏,又能保值或者增值,何乐而不为?
那么条件一般的工薪阶层能否涉足钱币收藏呢?我的回答很肯定,绝对OK!
以我为例,九十年代初,我是个普通的工薪族,92年初辞职在家,收入不高,如何开始我的收藏之路呢?其实有个八字方针,叫“摒弃烟酒,拒绝名牌”。烟有毒,酒乱性,名牌多属虚荣。放到现在还要加六个字,叫做“不追星,不赌球”,我就用这省下来的一点小钱买些价廉物美的东西。
举几个例子。92年秋,我去太原路钱币市场玩,见一位河南来的泉商,拿了些古钱在摆摊。我看了看,虽真但都很普通,其中有一串大泉五十,品相还不错,问价是挑一个5元。我说,多买几个呢?那人也爽快,说拿十个算40吧!我就买了十个,这是其中品相最好的两个,第一个直径2.71cm,重4.32克;第二个直径2.82cm,重6克。现在这种品相的大泉,出一百元也买不到了。(图1)

后来我又在别处买了些宣统钱,因为那时市场上有人将顺治到宣统的十种清钱钉在一张硬纸上出售,称为“清代十帝钱”。我想长此下去,宣统钱肯定会缺货,还不如趁早下手。当时价格不贵,小宣统1元,后来涨到2元,大宣统从5元涨到10元。97年后价格再度上涨,我就停收了。小宣统的直径为1.9cm左右,大宣统的直径在2.38-2.42cm间。(图2)(图2:宣统钱,右起直径分别为1.9 cm、2.38 cm、2.42 cm)
小宣统现价40元左右,大宣统已近千元。今年8月17日截止的赵涌在线我的钱币专场里有一枚未使用全品相的大宣统,最后成交价为2156元(连佣金)。
93年时我还去过虹桥路上的宋陵钱币展馆,那里有一个古钱专卖柜。一次看到几个方足布,特别眼熟,一枚是襄垣,价格60元;一枚是郎(又释郑),价格80元(图3、图4),我买回来后才发觉这是张叔驯旧藏之物。


(图4:方足布 郎)
建国初,张氏定居美国,有些未带走的古钱币委托姨表亲徐某代管,没想到竟辗转在这里发现。欣喜之余还后悔为什么不早一年去那里,把张叔驯的这部分旧藏多买几个回来呢?但人生没有后悔药,我已经是上天眷顾特别幸运的人了,应该感恩才是。张氏当年喜欢那些罐装的布币,铜色粲然,基本无锈,俗称“跑金”,我当然也喜欢。后在先秦半两中找到过几枚,正面泛金色,十分漂亮,直径3.25cm,重9.12克,现在这种东西已经难得了。(图5)

收藏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瓶颈曲折,关键是要冷静分析,总结经验。一般最常见的挫折就是买到假货,前几年文物界有一位著名专家说过,他一生中从未看走过眼。外行信以为真,内行当成笑话,搞古玩哪有不吃药的?拿我来说,这几十年中既看错过,也拿进过假东西,而且基本上都没有退货,自己吃进算了。因为我大多在熟人处购买,有时匆匆忙忙,看一眼就付钱了,回家后发现是假,也不好意思去退了。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要亡羊补牢,找出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辨伪能力,这才是王道。另外,我还有两条经验可供大家参考。一是凡遇到稍有疑问的古钱,先想一下,现代造伪技术能否造出来?造得出来的还是别去买它;二是遇到高难度的东西,先假定它是假的,然后用排除法,实在是找不出毛病了,才可确认是真。另一种挫折是一念之差,失去了收到好钱的绝佳机会。记得1993年夏天某个周日,我去上海福佑路地摊淘古钱,在摊位上发现了一枚元代至正通宝折十钱,背穿上八思巴文十。此种古钱存世较多,属普通品,当时市价30元。但这一枚特别精美,前所未见,摊主开价80元,且不肯还价。我想现在还早,不妨到别处去逛一圈,等会儿再来也不迟。于是在别的摊位买了一枚普通的咸丰宝苏当五十,15元成交。后来又买了一个宋代湖田窑的划花影青碗,口上有点小缺,价20元。到了十点钟左右,想想那枚至正钱品相实在是好,物主再不肯还价,那就80元买下来算了。谁知到了那里一看,至正钱已不在了,摊主说一刻钟前被人80元买走了。直到今天,这种好品相的至正折十钱还未见过第二枚!懊悔之余,不禁想起了宇文泰的那句名言:“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从此以后,我不失时机地买过不少钱币,总体都比较满意。如1999年深秋,有外地藏友来找我,他有一枚元丰通宝折二背上月文母钱,特别精致,想300元出手。我看了一下,此钱直径3.07cm,重7.98克,确是铜母钱真品,于是立马付钱。按这种元丰折二的普通铸钱,直径2.98cm,重6.82克,当时市价仅10元。今将二钱对照,优劣自分。(见图1、图2之对比)
元丰通宝折二背上月文母钱,直径3.07cm,重7.98克)(图2:元丰通宝折二,直径2.98cm,重6.82克)凡北宋折二铜母钱均属珍稀,此钱至今也未见复品,堪称辨识铜母的标准器了。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