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龙泉窑青釉刻划折枝花果纹执壶:难以休止的“执念”

龙泉窑青釉刻划折枝花果纹执壶:难以休止的“执念”

王宏伟 方寸邮缘 

1998年10月13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4枚1998—22《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邮票,是“中国陶瓷”系列邮票中的第3套。4枚邮票中的(4—1)“北宋•五管瓶”、(4—2)“南宋•凤耳瓶”、(4—3)“元•葫芦瓶”和(4—4)“明•刻花三果执壶”(图1),其诞生之日恰逢龙泉窑的鼎盛时期,故展现在邮票上的这4件青瓷,色泽澄清,晶莹如玉,造型灵秀,工艺精湛。由于青釉釉层薄而透明,犹如在胎外罩上一层玻璃,故无论远望,还是近观,仿佛其上有清泉流动。邮票发行后,何时才能亲眼目睹龙泉窑青瓷,感受一下青瓷上荡漾的清泉,成为了我的“执念”。


 


2020年9月26日,我从北京来到千里之外的杭州,直奔西湖边的浙江博物馆。虽然我知道(4—1)“五管瓶”收藏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4—2)“凤耳瓶”收藏在浙江松阳县博物馆,(4—3)“葫芦瓶”收藏在浙江省青田县博物馆,(4—4)“刻花三果执壶”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浙江博物馆是收藏青瓷重要的和主要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众多的不同时期的青瓷文物,更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感受青瓷文化的发展。

 

在浙江博物馆,我流连忘返(图2)。将一件件陶瓷展品转着圈地反复欣赏,并打开手机,与其上的1998—22《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邮票图片进行对比。在欣赏、对比过程中,一位来自北京的女观众见我一边看展品,一边看手机上的邮票图片,再又举起大大的相机拍摄,感到很惊奇,问我为什么如此忙叨?我告诉她:“眼前的几件龙泉窑青瓷展品虽然与手机上邮票图片不完全相同,但却是同款产品,比如……”我指着一件“执壶”说:“这件明初龙泉官窑青瓷执壶,造型规整,制作精良,器型与景德镇明初官窑器相类似,尽显皇家气派,应是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龙泉窑专为宫廷烧造的御用器。这件执壶,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明清宫廷传世作品。在著名的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与其相同的器物标本。与“刻花三果执壶”邮票图片对比,只是没有刻花而已。”女观众夸我了解真多,我说我们现在看的是“执壶”的背面,“执壶”的正面下边写着说明文字呢……

 


2021年5月18日,“国家名片,紫禁瑰宝——故宫主题邮票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展。4枚1998—22《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邮票中,(4—4)“明•刻花三果执壶”邮票上的“龙泉窑青釉刻划折枝花果纹执壶”文物由于收藏在故宫,故当仁不让地与故宫主题邮票同框展出。开展期间,我一次又一次“入宫”,与(4—4)“明•刻花三果执壶”邮票和“龙泉窑青釉刻划折枝花果纹执壶”文物(图3)一次又一次相面。


“执壶”为盛酒用具,壶高33厘米。该壶施豆青釉,造型匀称美观,秀丽的长流(弯曲的壶嘴)配以圆润的曲柄,既有对称的美感,又富有动态变化。长流与壶颈以云形横片相连,壶身刻花装饰,颈部刻蕉叶纹,腹部两面刻枇杷果。枇杷果为明永乐、宣德时期龙泉青瓷常用的装饰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太平。


邮票设计简洁明快,邮票背景的渐变色对作为主体的“执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明•刻花三果执壶”邮票名称比“龙泉窑青釉刻划折枝花果纹执壶”文物名称更精确,邮票上的“执壶”比文物中的“执壶”颜色有点深,无论是邮票上的“执壶”还是文物中的“执壶”,其上面的“刻花”似乎不清楚……我对着“执壶”邮票和“执壶”文物喃喃自语。


2021年6月11日,经过15个小时的奔波,我终于来到了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龙泉青瓷”的诞生地——浙江龙泉,并于第二天目睹了当天首发的2021—11《丝绸之路文物(二)》(4—4)“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邮票和专门从广东“南海一号”博物馆赶来的“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文物的风采。在龙泉青瓷博物馆,我第一次看见作为青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北宋•五管瓶”,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上荡漾的清泉。当天,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为我在邮票首日封上题词“瓷中清泉”。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则受困一念。一念放下,则自在于心间。我非佛系,佛奈我何。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