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友讲述:集邮让我收获了邮票,也收获了爱情!!

我开始集邮的过程有点长,长达10年之久,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识邮票、初学集邮、邮缘与姻缘,每个阶段都留下有趣,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故事。
在读中学的时候,那是1963年9月至1968年10月,我们班有位姓杨的男同学喜欢收集邮票,书包里一直都放有一本贴了不少邮票的笔记本。有一天,征得杨同学的同意,我翻看了他的笔记本。笔记本里贴了不少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邮票,尽管有的邮票有点残缺,但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画面,让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它,并从此和杨同学成了好朋友。我问杨同学是怎样收集到这么多邮票的,他说,他的父亲在外地工作,经常给家里来信,信封上贴的邮票便成了收集的对象,有时还随信寄来一些新邮票和信销票,新邮票是用于回信时贴用的。
有一次在欣赏邮票时,杨同学对我说,他父亲来信告诉他,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喜欢收集邮票,这种行为或是爱好叫集邮。收集的邮票主要是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而且是要盖过邮戳的信销票,还必须成套收集,收集多了可以用它交换单车(自行车)。
杨同学给我讲的这些收集邮票的知识和可用邮票交换单车(自行车)的事情,我都觉得好稀奇、好新鲜。于是,在一个星期天,专门到杨同学家去请教几个问题,一是什么叫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二是多少枚邮票为一套,三是邮票交换单车(自行车)是真的吗?杨同学耐心地回答了第1、2个问题,至于第3个问题,他也是听别人说,不知是真是假。
中学毕业时,我一枚邮票都未收集到,但,我初识邮票并喜欢上了它,相信总有一天会收集到邮票,而且是很多很多。
1968年前后,我们班有两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参军入伍,分别去了陕西宝鸡、云南昆明和贵州安顺。另外,还有几位同学被招生录取去了一个代号工厂的技工学校读书。同学们经常给我来信,使我开始有了收集邮票的机会。在当时,都是从信封上把邮票揭下来用糨糊粘贴或用相角嵌贴在一个28开的硬面抄本子里。在本子中,一页粘贴两枚或三枚邮票,配上简单的剪纸图案或与邮票内容相关的诗歌,使其图文并茂,更显诗情画意。这个硬面抄贴邮票的本子至今还保存着。
记得那时收集的邮票有《毛主席去安源》(文12),《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文14)4—1:铁路桥和4—2:公路桥,《知识青年在农村》(文17)4—1: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文18)6—1:军民团结,《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文19),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编1~6)第1枚:杨子荣剧照、第5枚:胸有朝阳。另外,还有几枚毛主席诗词(文7)邮票,共有四五十枚。这些邮票的名称和志号是后来在1982年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49—1980)中知道的。
1971年,我从农村回城参加了工作,经亲朋介绍,与同学梁承英定了婚。在结婚前,承英见我在收集邮票,她说她也有好多枚邮票,一直放在笔记本中。我让她给我看看,她说等结婚后笔记本和邮票都给您了。
我俩结婚后,承英从她的箱子里取出一本叫“珍奇”的笔记本,我翻开一看,的确珍奇。笔记本中放的10多枚邮票,都是我没有的,其中有一张为四枚邮票呈田字形连印(后来知道叫四方连)的打乒乓球的邮票还是新的。
这10多枚邮票是怎样收集的呢?承英说,20世纪60年代初,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经常给家里来信问候父母,信封上大都贴的是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我觉得好看,便剪下来放在笔记本中,至于那四枚连印的新票,承英说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读中学时,承英参加了学校的业余体校。1965年7月,学校组队到遵义参加遵义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承英参加了此次田径运动会。一天午饭后,她和几位队友到邮局寄信,看见营业柜有邮票出售,图案是打乒乓球的,四枚邮票连在一起,呈田字形没有撕开,邮票画面上四个运动员四种打球姿势。营业员说,如是寄信买一枚8分钱,如是收藏就四枚一起买,不要撕开,三角二分钱。承英说,这次到遵义参赛,妈妈只给了一块钱,用于零花,花三角二分钱买几枚邮票真有点舍不得,但邮票的确好看,便咬牙就买了一张四枚连印邮票。
这四枚呈田字形连印的邮票,后来在邮票目录中知道了它的名字:纪112《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65年4月25日发行,一套4枚呈田字形连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县里百货商店是没有集邮册出售的。几年下来,粘贴在硬面抄本里的邮票有的已开始泛黄。我和承英商量,决定自制集邮册,让邮票有个安身之处。于是,在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着开始集邮时的两件宝贝:硬面抄邮票贴册和自己动手制作的集邮册。
从初识邮票,到初学集邮,再到结婚后与妻子梁承英收集的邮票合在一起,才算开始了真正的集邮。集邮者都说我收获了邮票,也收获了爱情。
来源:中国集邮报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