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邮政的邮票销售模式中,有一种长期存在但越来越被诟病的做法——大版邮票破版销售。
这种销售策略一度被认为是提升稀缺性和利润空间的好手段,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我们是否应该面对现实,果断摒弃这种老旧的饥饿营销手段?
破版销售的过时逻辑
破版销售背后的初衷是通过人为限制大版的流通,增加其稀缺性,从而吸引收藏者和投资者。
然而,市场的变化却早已让这一逻辑不再成立。
如今,除生肖系列外,新邮大版几乎难觅踪迹,需求逐年下降。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收藏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更重要的是,打折的大版产品册已经没有了竞争力,许多邮友选择不再续订,销售模式的单一性显得愈加不合时宜。
大版零售的困境
目前的零售邮票限购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消费者只能购买四套邮票,且加上运费,整体性价比低,这让邮票的吸引力大打打折。
特别是对于习惯包邮的用户而言,限购规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购买体验。
这种过时的销售模式不仅让新邮的市场需求萎缩,也让邮票的内在价值遭遇挑战,邮票本该是为了收藏,而非仅仅为了销量。
迎接变化的市场
市场的需求早已发生了变化,而邮票销售模式依然停留在上世纪的思维框架中,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节奏。
对于新一代的邮友而言,邮票的意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册或大版的稀缺性,更多的是追求设计的独特性与收藏的价值。
退一步讲,即便是大版邮票的零售模式发生改变,或许对于整体发行量也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审视邮票销售的价值和市场定位。
破除旧制,迎接新生
大版邮票的破版销售策略显然已经走向尽头,它不仅无法激发市场需求,反而让这一经典的收藏品变得越来越不可接近。
只有从根本上推倒旧制度,废除破版销售的陈旧做法,才能让邮票这一文化载体焕发新的生命力。
或许这是邮政行业的一次“破釜沉舟”,将为集邮文化的复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