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邮票发行量太大,70万集邮者只需300万套,发行方为何不缩减?

近来,邮票市场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虽然邮票的发行量依然庞大,但集邮者的数量却不断下降。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70万集邮者,但邮票的发行量却高达300万套,远超实际需求。那么,为何发行方仍然没有缩减发行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邮票市场的变化与历史背景回顾邮票发行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1984年起,邮票的预订制度就开始影响着发行量的变化。从最初的200万到上千万的发行量,集邮曾经是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邮逐渐从“年轻人专属”变成了“老年人专属”,市场活力逐渐消失。现如今,即便是少量的发行,依然面临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为何发行量不缩减?
虽然如今集邮市场的受众群体显著减少,邮票的发行量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其中,发行方的盈利动机不可忽视。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收藏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邮政部门依赖集邮市场获得一定的利润,而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若缩减发行量,势必会直接影响其收入。因此,为了维持利润,发行方宁愿在高发行量下依然销售,也不愿主动降低数量。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配目前,集邮市场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每年约70万集邮者面对着超过300万套邮票的供给,根本无法消化这些商品。这不仅让邮票价格下跌,也导致许多集邮者失去了购买邮票的热情。若按照每个集邮者购买一套的标准来计算,邮票发行量应该大幅降低,这样不仅能刺激市场需求,还能提高邮票的收藏价值。然而,现状却是发行量依旧庞大,市场逐渐萎缩。结语:邮票市场的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这一现象,邮票市场是否能够实现自我调整?大概率情况下,邮政部门并不会主动缩减发行量,因为这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如何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收藏价值,可能才是未来几年内的关键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集邮市场会在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迎来一次“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