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票型年册依然破发!发行量6万,摇号已失去意义,直接按需定制!

近来,集邮市场的冷淡让许多新品面临了市场考验。2023年10月,邮政推出了本票型年册——一款限定给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的特殊年册,首次亮相引发广泛讨论。这款年册不仅是邮票爱好者的收藏佳品,还兼具一定的投资价值。发行量为6万,但摇号机制却让人失望——大量参与者放弃领取,最终“破发”成为现实,价格下滑至266元。面对这一局面,许多收藏者开始质疑,摇号机制是否已过时,是否应采用更直接的按需定制模式?市场冷淡,摇号失效本票型年册推出时,寄托了邮政和集邮爱好者的希望。发行量定为6万份,其中5.5万份通过摇号进行分配。遗憾的是,首次摇号的违约率高达45%,远超中签率。更糟糕的是,即便价格相对较低的266元,也没能阻止年册“破发”,许多中签者选择放弃,市场变得供需失衡,最终价格不断下滑。这一现象表明,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巨大差距,似乎让摇号机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按需定制成主流趋势摇号失效背后,反映出集邮市场的深层问题:需求的不对称与不稳定。预售制被认为是一种更直接、更透明的方式,通过“按需定制”避免了摇号中的无效预约和随意购买。
预售不仅能保证收藏者真正需要的数量,还能在较早期收取全部款项,减少不必要的滞销现象。与摇号机制相比,预售显然更适合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市场反应,发展方向尽管本票型年册的初衷是吸引更多集邮爱好者并促进市场发展,但现实却证明,单纯依赖传统的摇号和溢价策略难以真正拉动市场需求。邮政若继续沿用这种方式,恐怕将继续面临库存积压和价格下滑的问题。反观其他集邮产品,如西游记双联张的40万份发行量,便已经在供应量的控制上作出了反思。过度供应只会导致市场过饱和,需求失衡。而通过按需定制,可以精确把握真正的需求,避免了这种尴尬局面。总结:市场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从本票型年册的案例来看,传统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集邮市场。按需定制,按需发售,才是未来市场更为健康的发展方向。邮政若能调整发行策略,摒弃过度的摇号和饥饿营销,直接面向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定价,无疑能为集邮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市场的回暖,需从根本的供需匹配开始。面对当前的市场动荡,收藏者也应反思:何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一个平衡、健康的集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