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票型年册破发了,发行量6万,摇号应当取消,按需定制才是未来!

2023年邮政推出的本票型年册可谓一波操作,既吸引了不少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小的市场波动。该年册的设计与传统不同,邮票直接印刷在册页内,赋予年册一种独特的艺术感。邮政原本希望通过这个新产品提升集邮市场的活跃度,但实际的市场反馈却让人失望——高违约率、低需求,市场价格跌破发行价,似乎集邮市场的健康发展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本票型年册:创意与市场的差距
本票型年册的设计无疑是一次创新尝试,将邮票与年册结合,形成了全新的集邮产品。然而,这个“创新”并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首次发售的6万册年册,经过摇号的方式,竟有超过45%的预约者选择放弃领取。这种情况不但意味着产品本身未能激发出消费者的兴趣,也反映了邮政在制定策略时对市场需求的低估。市场反应的低迷,背后无疑暴露了集邮市场深层次的问题。邮票作为收藏品,逐渐被许多人所遗忘,甚至有不少消费者对其产生了疏远感。产品设计上的创新不应该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产品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接。而摇号机制的实施,只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让真正想要购买的人反而失望而归。摇号机制的弊端
本票型年册的摇号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为公平分配而设,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个机制本身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5.5万的摇号名额背后,是高达134591的有效预约数,中签率仅40.86%,这意味着大部分人无法获得心仪的年册。第二轮摇号的情况略有改观,但违约率依旧高得惊人,这也揭示了摇号分配的不公平性和市场供需的错配。若我们进一步思考,摇号这种模式其实并不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
它不能直接回应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反而让市场充斥着盲目跟风的行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低效,按需定制无疑是更符合现代市场逻辑的方式。按需定制能够精准地匹配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减少无谓的供需错配,同时也能避免因摇号产生的“弃单”现象。按需定制:市场的正确方向
与摇号机制的弊端相比,按需定制显然是一种更为健康和高效的市场分配方式。消费者直接预定产品,支付全款后按需生产,能确保产品的供应量与需求量高度匹配。就像预售模式一样,提前确认订单,避免了虚高的预约数量和市场需求的断层。对于消费者来说,按需定制不仅能保证他们的购买欲望得到满足,还能减少市场的过剩和滞销情况。如果本票型年册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发售,那么既能让消费者安心购买,也能大大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产品的实际价值。事实上,其他邮票发行品,如西游记双联张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发行量适中的产品,没有炒作,也能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和价格。影响与未来展望
本票型年册的市场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集邮市场的未来。虽然邮政通过创新来吸引消费者,但显然产品设计的魅力并不足以弥补市场对产品需求的真正理解。如今,集邮行业的困境已经不单是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够让更多人真正热衷于这一爱好,如何让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噱头和创新。对于邮政而言,未来的集邮市场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按需定制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消费者的需求反馈,逐步调整和优化发行计划,才能让产品更加贴合市场需求,避免出现本票型年册这类“破发”事件。希望邮政能吸取教训,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真正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