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当代读书人最应该研究股票投资

  在我看来,才华和知识最可以直接方便发挥作用的,就在资本市场,因为股市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每个人要靠自己的判断。

  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但其实有个前提:这种力量需借助一定的平台才能发挥出来。

  比如,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常会哀叹怀才不遇。像李白这样的人

  ,都感慨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其实,那个时代创作环境比较宽松,李白还算幸福了,有很多粉丝,到处游历都有人请他吃喝,他的才华有发挥的平台。更怀才不遇的是怀有治国理想的人,比如孔子,觉得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可以治理国家的,但他必须依赖于别人的赏识。因此,治国之才干更难找到发挥的平台。

  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常有压抑和不公平之感,因为他们所掌握的,都需要有人购买才能实现服务的机会,相对而言,理工科要好很多,这也就是我爷爷当初无论如何也要让我学理工科的原因,他说工程师到哪里都至少有碗饭吃。但是,理工科其实也存在“怕入错行”的问题,比如,前些年软件专业非常火爆,但这些年中国的软件产业一塌糊涂,所以这些专业的同学很多收入和前途不好。相对而言,搞重型机械、搞锅炉这些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这些年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势头又变得非常好。所以有人感慨“时也、命也、运也”。

  相对于理工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分子所思考的问题、所具有的知识,是否能被掌握权力的人所购买还是一个小事,更严重的是,如果你所研究出来的成果跟“主流”不吻合,你甚至根本找不到发表的途径。怀才遇不遇还是小问题,更直接的是生存问题。

  相对来说,能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不受制于一种权力垄断控制的,不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而是艺术家,尤其是画家,比如像陈丹青这样的。

  陈丹青作为一个爱发言的画家,我既佩服又羡慕。作为画家,只要有艺术购买的市场,只要他不追求去当个美协的主席,他的画可以找到市场,他就可以做到经济独立,就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知识分子是通过经济的独立实现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立。

  马未都也是我非常佩服的。他可以说是闷声大发财,“文革”后期,因为他对中国古典的工艺品、古玩有很多研究,经过“文革”打砸抢以后,这些古董看着也没有用,别人都三钱不值两钱扔掉了,马未都用很便宜的价格收购过来,就这样,他把自己的知识成功地变现,实现了个人的成功。

  现在的古玩市场仍有机会,而更普遍的机会存在于证券市场。作为一个读书人,除非是个光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会读书的人,从小到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别人强,这种素质能力,不光可以用来做奥数题,参加辩论赛,同样可以直接用在市场领域。今天的读书人,同样面临如何找到一个平台的问题。但首先,他至少要像哲学家斯宾诺莎一样,一边磨镜片卖钱,一边搞形而上学,不用看教会的眼色。

  在我看来,才华和知识最可以直接方便发挥作用的,就在资本市场,因为股市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每个人要靠自己的判断。在今天,一个够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只要拿他一半脑力出来研究股票,他就至少可以保证不用违背自己的良心,又不会被饿死。如果宣称自己是个有知识而且善于研究的人,就要能够把知识变现,资本领域最不靠背景,你爹是不是李刚不重要,你有没有教授、局长的头衔都不重要,比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你的判断是很容易被实践检验的,装也没用,这是真才实学。投资领域最简单。资本市场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把自己智慧和知识干干净净变现的机会。(郭宇宽青年学者)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