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债券型热销股票型遇冷 基金销售两极分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赵娟 在股市连续走低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发行股票基金的热情几乎降至冰点。

证监会公示信息显示,7月以来,共有53只新基金上报募集申请,其中三分之二为固定收益类产品,除了华夏、华安集中上报的7只系列型发起式指数基金,包括QDII,基金公司近期上报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仅4只。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今年以来,共有130只新基金成立,其中股票及混合型基金72只,占据半壁江山,债券型基金31只,货币型基金8只,保本型基金8只,QDII基金9只。

今年前几个月,股票型基金还保持这每月双位数的增长,但6、7月以来,股票型基金发行明显降速。两个月内,股票型基金仅新成立了8只,规模共计47.15亿元。但同样这两个月新成立的8只债券型基金,总规模达到221.35亿元,3只货币基金规模亦有185.47亿元。

从整体募集规模看,今年已成立新基金首募总规模2769.94亿元,虽然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数量较多,但合计规模仅1009.72亿元,而固定收益类基金总规模达1683.56亿元。因此,从单只基金的成立规模看,固定收益类基金更是远超权益类基金。

近期债券基金的确可谓“热卖”。南方纯债首募85.62亿元,汇添富理财14天首募117.85亿元,招商信用增强债券型基金首募37.19亿元。对比之下,同期募集的股票型基金异常惨淡,首募均不超过10亿元,多数低于5亿元。正在发行的新基金中,记者了解到,债券类发起式基金、保本型基金、理财型的销售情况依然远好于同期发行的股票和指数型基金。

虽然基金热衷发行债券型基金,但是其实债市的前景并不乐观,不少机构对债市“牛尾巴”的预期似乎越来越近。近期,增利B等前期连续大幅上涨的杠杆债基已出现快速下跌。

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曾表示,虽然下半年通胀下行、继续降息的宏观环境依然对债券投资比较有利,但下半年再获得上半年的收益已不太可能,投资中,风险因素的考量要提高到比上半年更重要的位置,债市的基金经理在赚钱之前是先守住上半年的阵地。

从国内的历史经验看,债券投资其实“拥抱通胀而厌恶通缩”,从通胀到通缩的预期过程是债券收益放大的过程,而一旦拐点确立,则预期兑现,超额收益就大大下降。他认为,下半年,债券的“性价比”已比上半年明显下降,纯债的预期或仅是2%-3%目标。

申万菱信基金也认为,若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资金利率有望下降,债券价格将趋于稳定,届时其配置价值凸显,但是像上半年般的债券牛市恐难重现,其中利率债缺乏波段性机会,无论经济恶化还是触底回升,都将制约信用债收益率进一步下行,可转债或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销售策略时常“后知后觉”,往往将最好卖的产品卖在“山顶部”。不过,基金销售人员也最近几年常拿股票型基金销售遇冷作为股市见底的反向指标,但又屡屡失灵。